政策支持,新材料发展动力十足
为了提升我国新材料的基础支撑能力,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的转变,我国先后颁发《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》、《中国制造2025》、《“十三五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》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与指导性文件。具体从战略材料、先进基础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个重点方向展开。其中先进基础材料包括,先进钢铁材料、先进有色金属材料、先进化工材料等;关键战略材料包括,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、高性能分离膜材料、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;前沿新材料包括,石墨烯、金属及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、形状记忆合金、自修复材料等。
根据对国家政策的相关梳理,根据我国对新材料支持力度的不同,我们可以将新材料划分为重点突破的新材料,主要包括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、高性能结构材料、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车材料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材料等;加快研发的新材料,包括先进钢铁材料、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、先进化工材料、先进建筑材料等;提前布局的新材料,包括石墨烯、形态记忆合金、自修复材料、智能与仿生超材料等;结合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特色资源优势,积极发展稀土、钨钼、钒钛、锂、石墨等新材料。
产业周期创造新材料发展新机遇
领域发展成熟,成长期与成熟期新材料潜力巨大。新材料应用广泛,但由于新材料是基于理念、技术和设备等领域创新后的产品,因此一个新材料从概念提出到发展成熟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。新材料产业按产品周期可以分为导入期、成长期、成熟期和衰退期,新材料所处周期不同,对应的业务规模和发展规划也存在差异。对于导入期新材料,相关概念刚刚提出,技术发展尚不成熟;成长期新材料相关产品出现分化,技术工艺迅速发展;成熟期新材料市场发展开始兑现,产能产量处于高位;衰退期新材料开始逐步退出市场。从产业周期角度,最具发展潜力的为处于成长期与成熟期的新材料。
导入期:加强产品创新,进行市场培育。导入期产品属于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类别。处于导入期的产品,一般市场容量较小、市场渗透率较低;此外,公司的生产规模一般较小且生产成本高,并且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,产品质量难以保证。但是该市场产品毛利率高,盈利能力强,具有技术优势的公司会领先市场获得巨大收益。
概念提出期,相关领域研究刚刚起步。进军导入期公司的相关要求较高,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、该领域资深的研究经验、政策的扶持和新兴市场的需求。此外,该领域新材料技术尚不成熟,市场较小、需求不大。该领域的典型材料包括:石墨烯、超材料纳米功能材料、记忆合金和关键战略材料等。
成长期:重视工艺创新,改进产品质量,创立企业品牌。进入成长期的产品市场容量逐步扩大,市场渗透率逐步提高,产品由于技术趋于稳定,产品质量的逐渐标准化,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,且产品成本逐步降低。因此在该阶段,具有较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的公司会获得较大的收益。
技术、市场成长期,新材料应用增多,市场规模逐渐增加。成长期新材料相关技术工艺开始逐步成熟,成本开始下降,市场应用逐渐增多,下游需求开始发力,具有较好的成长性。产品处于成长期的公司除了重视研发外,要注重对于市场的开发,进行生产工艺创新、提升产品质量、增加产品品种、创立自身品牌并建立相应的销售网络。该领域的典型材料包括:钛合金、半导体材料等。
成熟期:市场趋于饱和,降低成本,加快产品升级。成熟期的产品技术稳定、质量稳定且产品差异较小,市场接近饱和。公司应当通过资本密集化、规模效应等来降低产品成品和提高产品质量,倒逼产品升级。
市场兑付期,新材料行业认可度高,使用广泛,下游需求旺盛。成熟期新材料市场应用较广,终端产品对该新材料粘性较高,市场规模与需求较大。处于成熟期的公司应当在对原产品成本、质量优化的同时,进行产业链的整合,同时延伸产业链外延,拓宽新的业务链并推动技术的不断升级。该领域的典型材料包括:3D打印、锂电池材料、特种橡胶等。
衰退期:新产品逐渐替代,市场逐步缩小。由于生产能力的过剩和规模的不断缩小,衰退期产品的成本不断增加,并且新产品开始对旧产品产生替代效应,市场空间逐渐缩小。
新材料退出期,该材料性能不再具有优势,市场规模开始缩减。处于衰退期的公司应当尽量缩减生产能力、减少开支并逐步缩小市场。该领域的典型材料包括:多晶硅和稀土荧光材料。
新材料发展新机遇
新材料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也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。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,经济转型对于新材料产业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,当前的世界,谁能在新技术及产品上发展更快,谁就能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的主动权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不仅中央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,国内浙江、福建、江苏、山东、广东及江西等多个省市也相继出台发展规划和专项政策,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。
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,中国2019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为4.5万亿元,预计2022年将达到7.5万亿元,复合增长率高达18.72%。其中,特种金属功能材料、现 代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高,分别为32%、24%和19%, 前沿新材料仅占总额的3%。
全面布局新材料,部分省市产值已达万亿。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以环渤海、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,各区域之间产业种类与发展规模均存 在差异。其中浙江、江苏、广东和山东四个城市新材料工业总产值均超万亿,以浙江、 江苏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专注于对新能源汽车、电子信息、医疗和高性能化工等领域新材料的研发生产,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则以高性能钢材、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稀土 等领域新材为主,以山东为代表的环渤海更倾向于战略基础材料、高性能材料、特种 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的研发生产。全国新材料布局呈现多元化发展,各具特色,互有优势。
新材料投资规模稳步提升,行业发展机遇挑战并存。据前瞻研究院统计,随着政策支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,大量资本投入新材料行业,整体发展迅速,累计投资规模高达上百亿元。当前,我国新材料产业正迎来发展的关键机遇期,未来可期。